文/杨中涛
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碑石
01
我们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接触到最多的词汇之一就是“字帖”。在了解和学习字帖的过程中,又经常听说过“碑帖”这个词汇,并将其作为字帖的代名词。那么“碑帖”究竟是指同一种事物,还是两种事物的合称?
答案就是“碑帖”是一个并列型合成词。“碑”与“帖”虽然都是字帖的组成部分,但“碑”和“帖”,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具体所指也有着很大区别。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讲一下碑、帖的不同概念和二者的区别,以及由“帖”延伸出来的“刻帖”又是怎么回事。
《礼器碑》碑石
02
从“碑”的字形结构我们就可以知道,碑的偏旁从“石”,与石头有关。“碑”最初就是石板或石碑的意思。有关石碑的起源,文化史专家们大致有三种说法:
一是古人竖立一块石碑,主要用来测量日影的长度。二是竖起一块石碑或石柱,用来拴马。也就是这个石碑或石柱,充当着拴马桩的功能。三是古人在进行下葬活动时,会在墓穴旁边竖立一些石碑或石柱,然后在石碑或石柱绑上绳子,以缓缓将棺椁放入墓穴当中。
上面这三种情况所立的石碑或石柱,最初在石面上都没有刻写任何文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在这些石碑或石柱上面刻写一些文字。这也就是书法意义上的最早碑刻。
北魏墓志拓片
最初的石碑上所刻文字,字数都很简短,书写技法也不怎么讲究。大概到了汉代,人们对于在石碑上刻字就非常讲究了。此时出现了各种工程纪事碑、墓碑等等。这些碑刻文字,不但内容撰写非常讲究,书写和镌刻的标准也很高。
对于其中写得很好的字迹,后人将它们制作成拓片,以供世人书法学习过程当中作为范本来临写。为了称呼上的方便,有时就经常将这种来自于石碑的拓片称为“碑”。比如书法学习中我们说临写《礼器碑》,实际上是指临写《礼器碑》拓片上的字形。
最初的碑刻都是竖立在地面上。后来人们直接在石壁上刻字,其名称本来为“摩崖”,但书法字帖也将其归类为“碑”。如《石门颂》、《石门铭》、《瘗鹤铭》等等,都归于字帖当中碑的范围。
摩崖《瘗鹤铭》
再后来,人们将埋在地下的墓志(其中又以北魏墓志最为有名)拓片,同样也归于字帖当中碑的类别。原因很简单:无论是摩崖还是墓志,都是拿着毛笔蘸上朱墨在石壁或石板上书写(这种活动称为“书丹”),所以将摩崖和墓志的拓片归于字帖当中碑的类别,无疑也是合理的做法。
由此可见,碑大致可以认为是最初就刻在石质材料上的史料文字。对于其中书写得非常优美的字迹,后人将它们制作成拓本,就成为了书法字帖中“碑”的内容。
秦简
03
前面我们探讨了碑的起源和演进。现在再来说说帖的起源以及延伸性的刻帖是怎么回事。
”帖“字从”巾“,其最初意义与丝织品有关。在纸张得以大规模应用之前,古人已经在绢帛上写字,如著名的西汉马王堆帛书就是最好的证据。后来人们将在纸张和绢帛上书写的字迹,都统称为帖。换句话说,白底黑字的书法墨迹,在书法学习领域,一般都称为帖。墨迹本能够看到笔锋运动轨迹,所以历代书法学习者,都非常重视墨迹本,也就是”帖“的重要作用。
马王堆帛书
简单总结一下:历史上写在纸张、绢帛上各种白底黑字的字迹,如果书写水平极高,后人就将它们保存起来,以供世人学习和临写。此类书法墨迹,就称为帖,以与碑的拓片相区别。
在白底黑字为标准,那么我们现在广泛临习的楚简、秦简和汉简等简牍墨迹,当然也应该归类到碑帖当中”帖“的范围。
汉简墨迹
因此以最初书写材料为标准,帖最初是书写在绢帛、简牍、纸张上,大致是白底黑字,能够看到笔锋运动轨迹的书法作品。而碑的字迹,最初是用毛笔蘸上朱墨在石面上书写,它们制作出来的拓片是黑底白字。这就是碑、帖之间的本质区别。
薛绍彭墨迹
04
上面我们已经基本上讲明了碑与帖的本质区别。然而一种称为”刻帖“的东西,却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扰乱我们刚刚建立的碑与帖区别的认知。主要原因就是:刻帖制作出来的拓片,同样也是黑底白字,与碑刻的拓片效果并无本质区别!
我们刚刚说过,帖最初是书写在绢帛和纸张上白底黑字的墨迹。以这个标准,帖与碑其实是很好分辨的。
刻帖《十七帖》
然而古代的字帖传播条件有限,并没有任何摄影技术,人们为了将优秀的”帖“字形进行大范围传播,当时能够想到的复制方式,就是将这些原本写在纸张上的字迹,大致按原样勾摹到石板上,完成镌刻后再制作成无数个拓本。
这种将最初写于纸张上的墨迹字形重新刻于石质材料上的过程,就称为刻帖。刻帖的目的意在以反转方式(字迹效果变为黑底白字)来复制优秀的纸质法帖。由此可见,虽然刻帖与刻碑的过程并无区别,但刻碑是直接在石碑上写字,但刻帖却是将纸质法帖的字形”移植“到石板或木板上面。这就是刻碑和刻帖的区别。
刻帖《大观帖》卷七
各种文献记载,刻帖这种书法艺术实践活动,起源于五代时期。但这种说法只是一个文字记录,并没有相应的刻帖拓片实物来作为证据。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看不到任何五代时期的刻帖石板或相应拓片。
比较大规模的刻帖活动,则是从北宋开始。其中著名的刻帖有《淳化阁帖》。《淳化阁帖》简称《阁帖》,又被称为“法帖之祖”。继《淳化阁帖》之后,还有刻工技术更好的《大观帖》(又称为《大观太清楼帖》)。《大观帖》内容与《淳化阁帖》并无多大区别,但刻工技术更为精良,因此也可视为”《淳化阁帖》2.0版“。
从北宋开始一直到清代,各种刻帖活动一直连续不断。其中既有官方主持的,也有私人进行的刻帖,如《澄清堂帖》、《戏鸿堂帖》和《三希堂法帖》等等,不胜枚举。
刻帖《大观帖》卷十
05
刻帖活动的大规模停止和基本终结,完全由于两项新技术的普及应用,这就是摄影技术和现代印刷技术。利用摄影技术和现代印刷技术,无论是白底黑字的墨迹本,还是黑底白字的拓片,都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复制及传播。
虽然目前仍有一些零星的刻帖和制作拓本活动,只是这些活动,更多是寻找一种回忆,而不是为了复制字帖。因为借助于现代摄影和出版技术,我们可以轻松购买到从商代到清代几乎所有的各种碑帖字帖。
秦简墨迹
2021.12.0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