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美好生活在身边——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

展览地点:玄武艺术馆(南京板仓街9号)

开幕时间:6月18日下午三点

展览时间:6月18-25日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本期推出的是书法家朱友舟先生。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朱友舟,1973年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书协会员,书法系副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2014-2016年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曾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毛笔、笔工与书法创作》、《江苏书法史》,并参与文化部课题《中国书法创作理论研究》。201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战国楚简书风研究》。2020年,主持江苏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一带一路”古诗创作》。

读字

——朱友舟的简帛体书法

陈子游

去年的某个时间里,朱友舟书法展在长沙美术馆举办,受到长沙书法同道们的赞许。书法作品,以及书法的延伸品亮相长沙,这也是他许多年来第一次回湖南办展,这次作品特点是一些篆体、隶书和行草相间的风格,用笔很有劲,逐渐有一笔带刀的力量感,在莽撞的字里行间中突出了一股率性而为的书写品性,看上去有霸蛮的湘人内质。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在我看来,作为湘籍书法家的朱友舟,虽然近二十多年来都生活在江苏南京,但骨子里所浸润的还是古楚和湘江滋养下的湘人本色,坚毅、率直、纯粹和粗放,透出的是那份内在的硬朗,包括他在选择书法体势创作时,也更注重艺术气局,以开阔、沉厚为方位。在历代的书法流派和各种体式里,我们也经常可以分辨出秀雅与粗放不同的好。比如秦汉之前的字体和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趋势品位,均有两种极端的发展或人格树立,既可以文雅,也能做到醇厚与朴素,赋予力感的字,让后世有了一个决然的分辨性。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而朱友舟的取法和他个人的内质,明显属于第二类。这里的朴素与硬朗是属于湘人的。在过去千百年湘人创建的人文生态中,出现了屈原怀素、易元佶、周敦颐,以及王夫之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曾熙齐白石等,给整个华夏文明历史的文化生态提供了一种非常有力度的气格,也对中国文化史的贡献堪称卓越。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当我们再看朱友舟书法艺术上的取法时,自然也能理解湘籍地域文化中的那份大胆、心细,追求宏阔的心理。在书法取法上,他将秦汉以来的篆与隶之间的法码,注入到自己的骨子里,来推进和表达自我的心性,而越来越明白这条路径的重要。曾经有诸多出土的简帛书法,像《虎溪山前漢简书》《长沙王后渔阳墓简书》《里耶秦简》《东牌楼漢简》《郴州吴简》等,也注定是湘人研究的重点。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朱友舟敏感这其中的价值,比如他作品中,《青山丽水》这副对联,可以对映出的便是那些楚汉简帛书里的结构,以及自我书写的松脱感和自信度,哪怕是某一笔,某一个字在行笔的姿色上,都有一定的妙趣,这种妙趣,也是作者在书写时的某种激情所致,这样的书写本身带出了被时代赋予的节奏、章法,以及多元的笔势方法和自如的书写状态;还有像《淡如和似》对联、《空空小山》对联、《风生月印》对联 、《碧通翠滴》对联等,均体现出一种特有的恣意,这些作品的字形已经不依附于古今以来的哪一名家墨迹中的某一笔某一画所呈现的特色,而是朱友舟自我的这种书写状态,可以感受到他是通过近三四十年来对书法艺术,对中国文化的领悟,对字与字之间的关联,以及书法艺术中心性之间的关联,通过这些作品,他做出了一种自我的解答。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朱友舟的书法作品,是一种多样性的呈现。行书、楷书、草书篆书、隶书等样样都能拿得出自己的样貌,而且有一定的独特韵致,他并没有因为字形的局限,而沉浸于古人存留的某些法式里,更多的思考在于融合以及巧思之后的心灵表达,无论是小作品还是大构件,他的表现,他书法的势态和书写中的气局都呈现出一种磅礴醇厚的状态,是一种本性,一份磊落,一看便知道,他有了自己的特有品相。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朱友舟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自然都是在书写与情感上做功课,包括文字里的奥妙,也成为他长期研究的课题,还有关于材料(文房四宝)的历史,他都了如指掌,精心琢磨,拓展了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外延度,充实了作品的实际内涵和文化气质。每当读到他的作品,我更多地体验到这其中的文雅高古, 但又有某种书写流畅中的放肆,具有独特审美结构,去感受,去体验,去琢磨这种品相和气质的来源,无外乎是他人生阅历的某种能量,他在每一个时间段,每一种功课,每一个周边人的能量供养中,渐进成形,使得他对书法艺术审美能力的增加,将自我书写的能力注入纸面的那一刻,呈自信状态,也是自然心性的流露,更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和传承文化心理的呈现。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换句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规律,他自数年前,离开岳阳湘潭,再到金陵,到美国等等其他地方,最重要的本色未改,其精神诉求,还是秉承着湘人独特的气局和思维。正如前一段,在湖南美术馆举办的“纪念曾熙一百六十周书画展”上的展标“独留苍翠照山川”一般,湘人温润古雅的品格得以印证,也如同“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的精神畅达,成为诸多后学的座右铭,这曾熙先生曾经的名言中,印证了湘人骨质的大气、磊落、恣意、质朴、真诚的性格。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我感觉,古人所言有“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见字如见人”的观念,正好可借朱友舟自己的对联《神工妙手领自诚,山色江声相与清》那般有力量,这恰说明了,字好人也好的道理。

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第八届扬子晚报艺术节|朱友舟:读字(扬子晚报谁题写的)

校对 苏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