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时当朝太尉向宰相王导求亲。王家子弟皆打扮好出迎客人,只有侄儿王羲之敞着衣服,露着肚子躺在东厢房的东床上吃东西。这个时候的王羲之在书法界已经崭露头角,有“傲娇”的资本。
现代的父母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原来这个家庭教育理念并不是现代父母的专利。早在晋朝时期,就有个现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父亲。
父亲自己喜欢书法,也发现儿子对这方面感兴趣。因而为了培养儿子成才,很早就替其择师,教其技能,实行现代一样的一对一精英教育。
难得的是,这个天才学生不但止把家教老师所教授的知识都学会了,还“顺便”自学、钻研、修练了另外一个风格的知识和技巧。等到父亲和老师都发现时,这个天才学生的技术水平已经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当然,当父亲的很为有这样出色的儿子而骄傲和高兴,但也担心老师抹不下面子:被学生超越的感觉不好过。作为这个学生的老师,也是有点尴尬的。
这个家长替学生聘请家教老师时,明明说好了是“启蒙”级别的,但原来这个学生的“启蒙”阶段,是别人的的段位水平。学生表现出来的,可不是普通的、启蒙小白。
不过,这个老师也不是普通人,她在充分了解到这个天才学生的情况后,对其父亲说了一番话:“这个小孩一定发现和研究过笔诀。我近来觉察到他的书法已经开始老练起来了。”
她判断王羲之这个学生在她面前保守秘密,把他自己练习的《前代笔论》的书名隐瞒了。
这个大度、明理、睿智、情商很高的老师,就是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这个天才学生就是书圣王羲之。

二、名师出高徒
说起这个卫夫人可是大有来历,她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她的曾祖父、祖父、叔父都是大书法家。在书法历史上颇有影响。
卫夫人是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她的师承关系,据《法书要录传授笔发人名》记载,由蔡邕传之于崔瑷以及蔡文姬;蔡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之于卫夫人;卫夫人传給王羲之。
据说,钟繇曾经称赞这个女弟子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这个评价太有意思了!
唐人韦续在《墨薮》中更是对她推崇备至。称赞说卫夫人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照水,碧沼浮霞。
当卫夫人知道了王羲之的真实状态后,发现王羲之除了天资聪颖,可以举一反三,凡事融会贯通,学习、理解能力特别强。但还是不够收放自如,有点呆板。

爱才、惜才的卫夫人便特别替王羲之制定了一个特别的方法:除了继续临摹古人字帖、拓碑外,卫夫人亲自带着王羲之到野外去、从大自然之中观察事物,结合毛笔字的“走势”。引导王羲之写字要“蓄势而动”……(后人所知道的王羲之去观鹅的动静,为的是写个“之”字的典故,缘出卫夫人的教导)
她在一本论述写字笔法的著作《笔阵图》一卷里面,首先提出了“多力丰筋”的学说,她认为“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后来,早已经从各方面超越老师的王羲之写了一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文章,对卫夫人的理论,进一步阐述和发展。

卫夫人不光教书育人有其一套,她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也是丝毫没有放松。李允曾经做过中书郎,也是晋朝的文学家兼书法家。
小楷是楷书的一种。簪花小楷是晋代卫夫人创造的一种字体;由于字形紧凑,笔画圆润,短笔直接用点代替,故字体点划较多,因整体看去像极簪头雕花的截面,簪花小楷由此得来。(关于这种书法的其中一个说法)
三、教导有方
在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历史里,有其父必有其子、也可能有其母必有其女……不管是父子、还是母女、父女或母子,这两句话的核心,都是在于子女的教育成果,在于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推动力…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用这样传统的执行方式:有些父母尽管也望子成龙,但他们可能觉得要从实践之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增加知识储备……

这类的家长都是比较传统、家里有一定余资的人,因而对功名事业看得并不重要,反而关心的是子女能不能继承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象毛伟人的父亲一样,只想这个大儿子学会算家里的一盘账就够了,不用继续浪费钱去读新学……
假如当年王羲之的父亲太常王旷不是有先见之明,一早就把儿子往书法这条路上引,还不惜花重金聘请名师教导,很有可能中国书法历史上,就少了一个叫“书圣”的人。

已经在书法造诣上超越启蒙老师后,王羲之却一点也没有“端”起来……没有看不起人,对老师依然恭敬非常,不因自己的成就比老师大得多而骄傲自满,但对其它人,这位“圣人”还真是有点架子的……
我随手翻出一本新华字典,找出一个成语“东床快婿”……这个“快婿”就是开篇时候的王羲之。“曲水流觞”文艺范的成语典故,还是这个王羲之!
其实,王羲之从卫夫人处所学到的,除了书法知识外,应该还有人品和修养。您说呢?#头条品书团# #紫焰小说读书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