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认为行书是早书字形的简化,但是认为行书和楷节都起源于隶书也是正确的。行书和楷书直到汉代以后才发展成为固定下来的独立书体。人们历来把行书归功于东汉(公元25 ~ 220年)的刘德昇所创,但是早期推行行书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魏代的钟繇( 151 ~ 230年)和晋代的王羲之(303? ~3617 年)、王献之(344~ 388年)。
这些最早的书法大师的行书、行楷和楷书形成元明两代重要的“复古”运动的核心,这运动使以后的书法重新焕发出活力。
和草书一样,比篆书和隶书更自由和不拘形式的行节的发展,大大扩展了书法家艺术创造的领域。过了晋代以后,在唐代出现了书法上的两个极端:严谨成熟的楷书和自由的狂草。宋代尽管草书和行书也很流行,但主要的发展在于行书。
蔡襄 楷书 《谢赐御书诗表》(局部)
北宋四大家蔡襄( 1012~ 1067年)、苏轼( 1037~1101年)、黄庭坚(1045~1105年)和米芾(1051~1107年)都写草书和楷书,但他们的优异成就还在于行书,甚至他们的楷书也含有行书的成分。这种新形式名为“宋楷”,是“行楷\”的一种形式。
宋代大师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书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行书是真正“个人的”一表现了 他们作为诗人、政治家、鉴赏家和评论家的复杂个性。他们的成就确实是宋代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
在汉代,“书法是人的个性的反映”这一概念已为人接受。到了晋代,则将书法推崇为美学理想的一部分。 但是对于宋代的大师来说,个人的独特风格和他们的文人气质相吻合,在风格上和实质上都摆脱了二王那种依靠名望族的地位和纯艺术修养的贵族气质。
这种风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个性而不是他所属的整个阶级,在所有学者所能及的范围内建立了一一个新的标准。书法成为种更加民主的艺术。 书法是“心画”的观念,是文人学士艺术理论的基础,在后世的书法、绘画实践中起了支配作用。
(一)黄庭坚( 1045~ 1105年)
黄庭坚受贬谪到四川戎州,1100年他外甥随其母前来探望,黄庭坚以《书古文赠张大同》卷赠他。这是他现存五卷大字行书作品之一一, 体现了他的书法艺术的顶峰。黄庭坚上述五卷书法作品上所注的年代前后共20年,而他的这幅不朽之作一一《 书古文赠张大同》(现仅存题跋),是创作于遭到贬的困苦时期,也就是死前的五年左右。
黄庭坚行书《九陌黄尘》
他的个人风格表现在两种基本笔法上:一是悬腕,二是笔中用力。由此创造出他独特的风格特称,从结构中心伸展出加长的笔画,各个字不对称,内部线条作相对或平行的安排。这种不对称还表现在他对竖行的安排中,行中的字常从一边移向另边,或是侵人隔行的空白处。这种布局来源于他的草书,也出现在他的行书中,反映了《瘗鹤铭》石刻的影响。这一件大字作品,经过风雨剥蚀,越发显得丰满圆浑,笔画结构浑然天成,这正是黄庭坚在书法中追求的理想。
黄庭坚的行书在书法史上属于个性表现最强烈的一类。他越出文人学士传统的情趣之外,但并无怪僻之处。他对后世留下的是独立的精神,这种精神成为南宋书法的主导,特别是与苏、黄有密切联系的那些僧人书法家。
大字之祖《瘗鹤铭》
(二)米芾( 1051~ 1107年)
自晋代以来,书法的美学的欣赏达到了早期的高度,书法家在写信时,既考虑它的通讯功成为书法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尽管到了唐宋时代,其他形式(例如卷轴)已广泛流行,但信札事实上仍保留它的传统重要地位,仍被视作一种艺术作品。号称为晋和宋代大师的书法作品的都是信札。
米芾《岁丰帖》 纸本 行书 纵31.7厘米 横33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
芾顿首再启:弊邑幸岁丰
无事,足以养拙茍禄,无足为
者.然
明公初当轴,当措生民於仁
寿,县令承流宣化,惟日拭目
倾听,徐与含灵共陶
至化而已.芾顿首再启。
行书是信札中最常用的书体。它基本上是每个书法家日常随手书写的书体,显示出书法家学习古代大师所获的成果。《岁丰帖》和《巡暑帖》的风格和署名都相同,只简单地署了一个“芾”字。这标明是在他40岁以后写的,因为这时他才开始用这种更简单的署名。如果作更具体的分析,《岁丰帖》的内容说明它是在他两度担任官职的期间1092~1094年或1097~1098年所写。
笔法反映书法家的艺术个性,而米芾和黄庭坚两人的笔法形成鲜明的对照。黄庭坚的笔势徐缓稳重,米芾运笔快慢交替,节奏变化迅速。虽然黄庭坚的笔法严谨内向,字的结构却是向外伸展和缠结的。
相反,米芾的结构拘谨,但他的笔法中却含有种外向的和开朗的热忱,通过- 系列的柔软而又坚定、刚健而又润畅的运笔表达出来。他的敏感的笔触根本不同于黄庭坚的沉雄遒劲。尽管书体和字的大小有改变,但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仍保持一致。
(三)范成大(1126~ 1193年)
范成大在宋人《西塞渔社图》卷上的题跋使这幅田园画更为出色。范成大以写田园诗而著名,但他的书法作品极为罕见。这个题跋是他墨迹中最重要的,也是篇幅最大的。在风格上,他主要受了米芾的影响,有些成分,例如加长的笔画,则采自黄庭坚。
范成大《西塞渔社图卷跋》局部
范成大的笔法表现了米芾所特有的在速度和笔力上的变化。但是范成大在写撇、捺、钩、竖时,他的笔扁平地向外张开,他很少考虑各个字的平衡或笔画的形态的完美。喜欢用间隔分明的纵行和宽阔的边。
对比之下,米芾的书法更圆转,精细人微,显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笔法。范成大掌握了前人书法的形态,但又发展了体现他自己个性特点的风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