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行草《更等帖》
草书在秦汉之际出现后,经过了漫长的进化后逐渐成熟,并涌现出了一些大书法家。王羲之《用笔赋》记载: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钟繇,草有黄綺、张芝……” 张芝是最早的草书大家,他对草书的学习不遗余力,其后递相传习,影响深远,章草也曰渐今草化,省简并加,连绵随作。至王羲之祖上王导、王廙过江东,随带钟繇、索靖法书入东晋,进而形成王氏家族书法群落。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王羲之精研篆隶,为草书的成熟作出较多贡献;同时又采纳其子王献之的建议,糅和隶书、章草和今草书而为变为行书,右军父子为行书的发展推波助澜并把行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艺术境界,留下了《兰亭序》等大批杰作。二王在承继中创新,使书法的线条更加丰富,更具立体感,并将书法提高到艺术的审美高度,而不是定格于“尚用”层次,书法审美逐渐由曹操时代的上层欣赏下移至平民百姓阶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