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自叙帖中,上下结构的字大部分比较偏高,呈长方形……这也使得自叙帖给人感觉,整体上字都偏高、偏瘦、偏长的特征。
其实,这一特征主要是由上下结构的字完成体现的!
“简”字,古代书写了文字的狭长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
在草书中,“简”字的“竹”字头与“草"字头草法相同,只是,怀素中所有的“竹”字头与“草”字头都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不简省,有可能出现连带,但是一定会非常清楚地交待两个笔画!
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有一定距离!
往往楷书的学习者会接受不了草书这一点,他们会认为“写散了”。其实,这正是草书的特点,很多字部首偏旁往往要放开,就连单个点画都要拉长……这本是草书的特征,形散而神不散,更多的时候是体现“收”与“放”的对比……
上部分与下部分倾斜的角度有变化,也就是说,上部分与下部分的体势运动有变化,一个偏斜,一个更会斜!相反,如果上下部分体势一样,则失败!
注意四个交叉点,第一个交叉点将第一笔画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长,后一部分短!第二三个交叉点,将第二笔画竖画分成三个部分,每一部长长度不同。第四个交叉点在该笔画的最末尾部分写出,更是严重不均……这是草书字法中的黄金法则,破匀,一定要破匀!匀则死,匀则僵,匀则无趣!
借来这个“荡”字参考,上下两部首重心、体势都在变化中,形成错位!
再回到“简”字的字法分析中来,重心也好,字势也好,一致平行都是死,都是僵,都是无趣……
再借这个“笔”字,先看上下两部首体势变化……是不是一样的手法?
同样,看“笔”字中的四个交叉点,是不是与“简”的交叉点一样?破匀!
再借一个“草”字来参考,交叉点是不是破匀?
其上下体势有没有一致或者平行?
最后,再把这个字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去研究。“简”与上下字的关系,“简”字与上字是细线连带,则左边相对应一行呈现的变化是粗线、实线连带。“简”字与下字“往”是笔断意连,而左边相对应的则是细线连带!
同样,看上图,“简”字与上字是细线连带,相对应的右边一行呈现的变化则是笔断意连。“简”字与下字是笔断意连,相对应的右边一行呈现的变化则是粗线实连!
可以说,“简”字的上下左右的变化关系是“连带关系变化”教科书式的精彩,值得认真玩味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